查看原文
其他

李成:华盛顿是如何疏远中国青年人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 Author 李成

*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是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和丰实集团共同打造的中美关系研究的学术平台


本文编译摘自李成教授发表于李春玲英文新书《中国青年:持续不平等环境中不断增长的多样性》(China’s Youth: 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2021年)的序言《中国千禧一代:数字时代的社会经济多样性和差距》(How Washington Alienates Young Chinese)以及布鲁金斯学会网站的相同专题文章,由李成教授向“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独家授权发布中文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取英文原文。



作者简介


李成(Cheng Li),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他最近的英文著作包括Middle Class Shanghai:Reshaping U.S.-China Engagement(《中产上海:重塑中美交往》,2021年5月)



最近,中国的社交媒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对他的美国同学说,"我想在美国学习宣传。" 美国学生回答说,"在美国没有宣传这回事。"中国学生笑着说:"这正是我想要学的。"

 

这个笑话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美国国内治理和外交政策越来越多的嘲讽、批评和失望。在过去两年里,中美关系的急剧恶化加剧了猜疑、恐惧和敌意。太平洋两岸的社会中都推波助澜了相互指责的论调。

 

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在年轻的中国人中尤其明显,包括那些曾经或正在美国学习的人。正如康奈尔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最近观察到的那样,今天的中国年轻人 "在外交和政策上比上一代人更加鹰派。"


90后中国人对美态度发生转变


城市中的“90后”,尤其是还有那些现在十几岁和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是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相较于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中国城市青年在生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包括出国留学的机会)和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化方面,与先进工业国家和后工业国家的同龄人更加相似。

 

正如中国著名的青年学研究学者,新书《中国青年:持续不平等环境中不断增长的多样性》(China’s Youth: 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的作者李春玲所言:中国的年轻人与60后和70后不同,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人眼中,美国是 "自由民主的灯塔 "和 "山巅上的闪耀之城"。这种情绪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所体现。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93年,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轰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留美”成了“留学”的代名词。图片来源:新浪网。


2018年,李春玲研究设计了“国家认同感测量”,并用该量表测量了1万多名中国受访者的国家认同强度。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轻认同感越弱,受过高等教育的90后的国家认同感弱化更为明显。2017年,另一项对全国157所学校中的1万名“95后”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和热情。

 

至于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态度,2018年之前对中国公众进行的许多其他民意调查也显示,尽管爱恨交加或矛盾的态度并不少见,中国民众普遍对美国有非常好的看法。我在过去十年里对上海受过外国教育的海归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中大多数人对美国持有好感(2009年为90%,2014年为92%)。我的研究还表明,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的海归相比,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对美国的好感度最高。


华盛顿的鹰派立场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包括他们对美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这其中有许多促成因素。从华盛顿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应该得到有力的保护。然而,美国决策者的鹰派政策和言论,对中国公众,特别是留美中国学生和学者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华盛顿鹰派决策者的以下行为,推动了近日在中国青年中出现的反美情绪浪潮:

 

  • 声称中国政府正将大量留美中国学生 "武器化",由于学生们在国内的家人受到中国政府的恐吓,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充当间谍或窃取先进技术。

  • 针对中国和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司法部首次制定了一项针对一个特定国家和族裔群体的行动计划——"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并在其中使用了“学术间谍”这个新的、有争议的术语。

  • 使用 "中国病毒 "和 "Kung Flu "这样的侮辱性词汇,引发并加剧了恐华症和反亚裔仇恨犯罪。  

  • 限制中共党员及其家属(涉及约3亿人)访问美国。

  • 侮辱中国文化传统。例如,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在2020年12月的一条推文中出言:"中国有5000年的欺骗和偷窃的历史。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


图片来源:盖蒂图片社


在这些最近发生的不幸事件之前,爱国主义已经在中国青年中升温。201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90后对西方人对中国的 "偏见 "表示不满。同年,另一项针对1万名00后的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每天都在进步"。


中国政府努力唤起爱国主义浪潮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非常关注年轻人的世界观和对共产党领导的态度。一来年轻人是世界各地激进社会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二来年轻人容易被各方势力渗透。

 

自2012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就呼吁加强对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并在2016年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坚持 "正确的政治方向 "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月,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中国最高领导人列出了中国面临的七大重要风险,其中前两项主要涉及青年。


据报道,中共领导人对前述调查中“95后大学生入党意愿不强”的结论做出了评论,呼吁加大中国共产党对95后大学生的吸纳力度。第二年,35岁以下的中共党员总数达到2200万,占党员总数的24.4%。仅在2018年,中国共产党就招募了超过164万名35岁以下的成员,占新成员的80%。

 

在2020年春对1.7万名大学生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发现,近期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包括贸易战和孟晚舟事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对地缘政治的关心,促进了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情绪。值得一提的是,相当数量的中国学生仍然选择赴美学习,在2021年夏天,约有8.5万名中国公民获得学生签证在美国学习,但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比例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


2020年3月,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2020年,国际学生的签证数量大幅下降。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更多中国顶尖的学生选择就读本国的顶尖大学。根据清华大学2021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在过去十年中,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约占14%。截至今年4月,2002年至2011年出国(境)的清华校友中,超半数已回中国工作,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扩大。《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美国不再欢迎中国的顶尖学生和研究人员,"中国政府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回来。"


华盛顿失去了影响中国未来的筹码


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一直存在一个重要观点:影响(或教育)中国的年轻人极其重要,他们最终将对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以教育为基础的战略比枪炮和战舰的作用大得多。由吉米·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发起的举世瞩目的中美教育交流反映了时任两国领导人的共同理想。


2021年10月2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全体大会在京召开。本届年会的平行研讨会——“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挑战与未来对话会”于21日顺利召开。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在今天的华盛顿,有人认为尼克松政府之后"接触"中国的策略是失败的,充其量也只被认为是“天真”的。对一些美国决策者来说,对双边教育交流的总体看法不再是以往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产生积极的变化。相反,他们担心中国的年轻人,包括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学生,是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和中国用来削弱美国实力和利益的武器。

 

然而,正如一位多年在中国研究年轻人的美国“千禧世代”学者所指出的:“拒绝承认他们(中国青年)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梦想、恐惧和欲望,是一个难以令人接受的失误。”同样,《经济学人》驻中国记者斯蒂芬妮·斯图德(Stephanie Studer)最近也指出,"中国的年轻人既爱国、又热衷于社会进步"。他们在支持LGBT和妇女权利、消费者权利、分配正义、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开放政策方面的呼声此起彼伏。

 

对于那些曾经在美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过去几十年美国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慷慨和开放是有目共睹的,更不用说美国社会对他们的观点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同时,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当今美国的某些角落,种族歧视和妖魔化中国大大增强了中国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


2021年3月,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入境检查区域。一项新政策大幅限制了某些中国公民在美国的停留时间。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是,美国对中国庞大青年人群的不敏锐和日益加深的忽视是有助于推进还是损害美国的影响力和利益。从战略上讲,如果美国疏远了中国的年轻人,那么美国还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翻译:陈昶道
校对:信妍终审:李成


本文版权归“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微信编辑:王丹阳如有投稿,请直接发至xinyanyan@fudan.edu.cn或zhongmeihuxin@163.com。一经录用将有稿费奉上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是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和丰实集团共同打造的中美关系研究的学术平台,该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和精英讲坛的联动运作方式,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学术权威分析中美关系的热点问题。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